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识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田青 李韵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绝大部分人所做的、能做的都和当年自己所想的有很大距离。为什么现代的抑郁症这么多而传统的中国人抑郁症没有这么多呢?就是靠着八个字:“儒道兼综,显隐皆可”。儒道两家互相补充,天下有道则显,处逆境则隐。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为什么?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其他如“实际”“相对”“绝对”“因果”“究竟”“导师”“功课”“作业”……包括很多成语:“头头是道”“心心相印”……都来自佛教经典。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日 《光明日报》)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阅读答案:
48小时热门钱文忠: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不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钱文忠: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不够
&&&& 8月30日,《弟子规》大讲堂落户山西太原,中国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声情并茂得向现场民众解读《弟子规》。中新网发 韦亮 摄
  中新网太原8月30日电(吕玮)“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不够,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底线在迅速崩塌。”30日,中华优秀文化《弟子规》大讲堂落户仪式在太原举行,国内知名学者钱文忠此间说。
  钱文忠不是第一次来山西,对山西抱有一份感情。他说,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能走遍山西,但是这个梦想一直都没有实现。我的祖宗生活在太湖流域已经35代了,但是,家谱上记载,我们家是从山西迁过去的。
  山西是《弟子规》的产生地,在中国的真正普及只有10年时间,其传承有着特殊的轨迹。“作为煤炭大省,山西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提供物质资源。几千年的文明发扬中,也为这个接连不断地提供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对于学习《弟子规》,钱文忠说:“《弟子规》出自山西,并非偶然,这与三晋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儒家提倡修身,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弟子规》也是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他认为,《弟子规》所讲的就是做人的规矩,它需要我们全民都来学习。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文化落地为一种生活中的文明意识。
  “《弟子规》具有普世价值,没有一句封建糟粕。现代缺乏良好的风气,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义就是孕育真善美的源泉。”钱文忠说。
  钱文忠说,虽然《弟子规》引人向善,改变了很多事情,但是对《弟子规》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远远不够。中国人站在人群中,感觉孤立、默然,内心空虚,没有支撑。
  “其实,中国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危机感,许多中国人除了物质追求以外,已经开始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钱文忠说。(完)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范文十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范文一:成绩: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与中医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五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医药理学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道家、佛学为辅,五行、五术、阴阳等学说使其内涵丰富;中医学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两者相生相伴,到如今早已密不可分: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铸就了医者仁爱之心;
中医包罗万象,成就了传统文化璀璨多姿!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家家户户的春联彰显了辞旧迎新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我们经常见到的“五福临门”,就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终身追求;而其中所谓的“康宁”就是中医所求的“身心健康”。
“医乃仁术”,讲究的是医者是道德高尚的人;
“以人为本”,中医所追求的目标是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其主张采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
老子在《道德经》曾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表明万物都是阴阳一体的。《周易》中曾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为一阴一阳的变化规律称之为道。《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描述的也是“阳阴”。
素问中有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中医上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为阴;六腑者,传化物而藏,故实而不能满,为阳。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其相生相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脏配属五行,则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因而,可以五行学说来阐述五脏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肝藏血以济心,心阳以温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藏精以滋肝阴血;心为肺之主,肾为心之主,肝为脾之主,脾为肾之主,肺为肝之主。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说的是体外风寒暑湿躁火六种环境因素;体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素问中曾有此描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表明五行学说在情志疾病上的治疗效用。
面相学中有言:木瘦金方土肥厚,上尖下阔是水火。阐述了五行与人的外表、性格以及运势等联系。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易经》有“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为天卦像,属金;坤为地卦像,属土;震为雷卦像,属木;巽为风卦像,属木;坎为水卦像,属水;离为火卦像,属火;艮为山卦像,属土;兑为泽卦像,属金。卦分阴阳:乾、坎、艮、震四卦,属阳卦;坤、兑、离、巽四卦,属阴卦。卦象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断定在人的发展运势,以及人的调养方向。医学中围绕掌心的八个穴位总称为内八卦。
“相由心生”,还有“易者象也”之说,说明一个人的心情和内理状态能够直接从人的表象上看出来。因此,千万不可忽略身体所给予我们的小提示,其往往隐含着重大隐患。
《黄帝内经》中有“舌为心之苗,发为血之余,汗为心之液”,“目为肝窍,口为脾窍,耳为肺窍,前后阴为肾窍,鼻为肺窍”的说法。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其中肝和胆、心与小肠、
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故称娇脏。因而,常有“病从口入”之说。
胆居六腑之首,为中正之官,又隶属于奇恒之府,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国古代的成语中不就有“肝胆相照”、“不伤脾胃”来用以描述五脏六腑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主要描述的是“委中”、“足三里”、“列缺”及“合谷”这四个人体穴位的作用。
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主治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症。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胃经的合穴,主治腹部疾病,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该穴善治头项诸疾。
合谷:将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然后拇指尖向下压,拇指尖所压部位就是该穴。本穴主管面部,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效。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大医精诚”:精为先,诚为辅,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之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
要做到“精”字,医者除了要把握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熟练掌握病症的产生原理以及病理的变化规律,还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望闻问切”的精髓所在。 修心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道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中曾言“道可道,非常道。”
其实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其本质都是一种修行,而最终来说是一种超脱,并非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
只有看破,才能想开,做到放下,活的自在!
1919年五四运动,国人打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旗号,大胆的引进了外国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同时,消炎药的使用、外科手术的实施,使得中医的地位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如今,当我们笑谈古今五千年的历史时,可曾感叹中国的文化传承,我们究竟接收了多少,又丢弃了多少。当孔子的思想被外国大力推诚时,我们又在干着什么:吃麦当劳,喝可乐,听着MP3,与外国人攀比,追行潮流……真是讽刺呐!
我们的骨子里究竟还有着多少“中华血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中医学这块瑰丽珍宝被历史的洪流埋没吗?!
不能!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支持中医学创新发展,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
范文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从周代开始,
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先秦典籍《左传》曾多次提到,华夏民族
与其他族类的重要区别是拥有“礼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礼
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
“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
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
礼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
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
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
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
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从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这就是当今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中“礼”
的意义所在。
范文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特殊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传承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弘扬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医理论。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
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
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中医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在中不断改进传承,但在近代受到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很多人不理解中医文化和理论,对此误解比较深。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有义务为中医正名,挖掘精髓传承中医理论和文化。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
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黄帝内经》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充。《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都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忘了根本的东西。
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发掘,弘扬传承,中医文化和理论弥久不衰,我们有义务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虽没有询问过问题,但也从他人的询问中学到了很多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的方法,受益很多。
此外,对老师的求学经历也颇有感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蚕蛹羽化成蝶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煎熬与等待,一棵小树苗只有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方可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优秀者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多数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挫折,付出了鲜有人知的青春与汗水。老师在课上讲了自己求学经历,求学之路辛辛苦苦、曲曲折折,然而终成正果,这是努力进取者应有的收获。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与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跨越了数千年,经过无数前辈的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
首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要坚持一个原则——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经过数千年的演变 ,能留传下来的东西多数是前人思想的精髓与核心,而且是适应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习俗,所以我们应该潜心学习、吸收并继承我们特有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然而,传统文化与中医是不是应该继承,并不取决于它是不是中华的传统,是不是中华的文化,而是取决于它是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能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我们现代的社会,只要符合的,我们都应该去积极的学习和继承。
其次,如何看待西方人对我们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评价?这个要从东西方文化根本特点上来说,我国传统思想历来注重整体观念、天人和谐,并喜欢通过讲故事来向人们传达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是一种偏向、与感性的思维,然而我们的祖先却往往能把握住要害和精髓,并通过系统的经验传承下来;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凡事都必须有严格逻辑证明,只有能被证明的才是被认可和接受的,因此西方的思想偏向于推理性。从这方面来讲,不难理解西方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抱有一种质疑的思想和偏见,甚至国内的很多人已经认可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大多数医院都采用西医治疗,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中医产生了怀疑。对于我自己,我内心里一直很喜欢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它真的很博大精深,蕴含着很多深刻的现象和哲理,虽然抽象形象、没有严格的逻辑证明,但它无疑特是正确的,我们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和回答。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中医有它独特的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指导下,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自古至今长期医疗实践证明,中国传统中医有着自身特殊的精髓和系统观点,它的精华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范文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号:xxxxx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诸多的传
统文化,和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
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
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在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
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华传统文化
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另
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一、中国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
勇、让;梅兰竹菊、琴棋书画、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运六气,
六十甲子、二十四节气)、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
忌、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宫庭文化、帝王学。
1、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杂家、
小说家、兵家、医家。
2、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
3、百家姓:《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大蒙
学读物。《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
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
好记。《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
4、汉字和科举:①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
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
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
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
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
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
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
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
方文字。②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
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
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
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5、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
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6、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主要节日:春节、上元
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
祭灶日(小年)、除夕。
7、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
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京戏脸谱。
8、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
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9、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
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
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
宝、算命、禅宗、佛教、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
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
底、檐、鹫。
13、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
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
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礼节、婚嫁、丧葬、祭祀;门神、年画、鞭炮、饺
16、衣冠服饰:汉服、汉族盘领袍、苗服、维服、绣花鞋、虎头鞋、
满族马褂、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17、传说神兽:白虎、玄武、朱雀、青龙、夔、麒麟、獬豸、白泽、
鬼车、凿齿、横公鱼、吼、重明鸟、饕餮、远飞鸡、腓腓、诸犍、混沌、
应声虫、庆忌、狴犴、螭吻、椒图、囚牛、蒲牢、睚眦、夔、禺疆、祸
18、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
父逐日、精卫填海。
19、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
常、孟婆、奈何桥。
20、器物:玉、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
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
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
扇、桃花扇、裹脚布。
21、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
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
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满汉全席。
二、传统概括:汉服、藏袍、苗服、蒙古袍、旗袍、中山装、其他
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唐巾、深衣、襦裙、直
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马褂、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
皇后的凤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
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
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
中药、文房四宝、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芭蕉扇、风箱、儒、道、佛、法宝、阴阳、
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箜篌、胡琴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清朝大辫子、苗族银饰、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一,二,三、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
范文六: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或基本内核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中华几
千年悠久传统文化毫无疑义是最好的基石。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要毫不犹豫的实行“拿来主义”。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了。
与西方文化相比她有其内在的缺陷。比如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
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尚法治,在全社会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
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
当然,不能仅仅因为这些缺陷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毕竟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它所蕴含的不朽的活力和伟大的价值足以震惊世界,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的。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现存的文化基础,而应该理解她,继承她,发扬她,让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再次焕发出活力。并且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仅要在书本中学习获得,而应该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这样才是对她的一种有意义的,长久的,正确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不能仅仅做一个什么传统文化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因为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这朵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闪耀夺目光彩的奇葩,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来重视。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的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的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可见一斑。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正是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时机,中华民族复兴的机遇已然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希望大家都能在立志苦学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可以花些时间去多多了解和学习我们华夏文明知识宝库奇葩中的传统文化。不能辜负我们祖先的心血创造和千年积淀,民族的文化不能在我们手中断送,华夏的文明当在我们这一代中复兴,我们当修身养性,振兴中华,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尽自己的一份力,这不仅是对自己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范文七: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日前,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地对“中国梦”进行阐释,一下子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梦要实现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过程之中。(——P31)。
“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智慧、道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些精华不可丢。”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杰结合黄帝文化,谈人的品德、生活风气,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价值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崇礼尚义、“百善孝为先”的道德风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的美好理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这些无不蕴含着现代性力量。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和文化自尊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传统文化塑造坚毅品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传统文化丰富人的内涵。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唐诗宋词的风韵、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有宽容仁爱的修养。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人的修养和气质,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亦即“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真正力量,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承传之大根大本,我们中华儿女当知当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
根,是我们的魂。融会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然而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比如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忠孝观、节烈观等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这种极不平等的道德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而像儒家的追求仁义,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张兼爱互利,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更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积极响应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自信和实力,眼光与气魄,这些都和她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
范文八: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长沙理工大学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文化,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试想,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土地或是丧失了本真的种族属性,那么这个民族其实是虚无的、根本不存在的。如是,若一个民族丢失了它的文明、模糊了它的文化定位,那么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将不复存在,它必然不能继续走下去,哪怕连站立的勇气都没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传说中,世间混沌,盘古生其中,开天辟地,历史从此开始;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神农氏尝百草,赐福后人,万世传颂;仓颉依万物之形意,造字留书。这些神话,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万物皆道的思想融入华夏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
诚、善、和、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天地、忠社稷、重家庭、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同等重要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多读儒道经典,多看历史名篇,多学圣贤之道,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我们的思想联系起来,共同指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认真践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头脑,做一个博学、高尚的人。
范文九: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代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甚至整迈向了信息经济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而丰富的物质生活,那么在追求和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已经成为社会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为一个学生,加上自己的学习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很多知识,但是,我知道这些事远远不够的。尤其让我论述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优劣和发展的趋势的时候。当我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积雪传承古代给我们留下来的经典文化的时候,我知道凭我现在自己学习这点微末,怎么可能透彻和深入的探讨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不过我可以通过自己了解到的知识,粗浅的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即使很不成熟,也许还会有不当的地方,但都会是我对这种博大的文化的理解。
首先,要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方向上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与劣。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所以中国儒学家,提出了无数类似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人交相胜” “天人不相预”的思想。
其次,要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与劣。孤立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缺陷,有陷入形而上的危险,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其优劣毕现。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大致表现为:
第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伦。而西方文化却漠视天伦。
第二,中国文化热爱现实,关心现实。而西方文化则渗透着虚无主义思想。
第三,中国文化崇尚“仁者,爱人”。中国人讲究以德服人,以友善态度待人,厌恶暴力。而西方文化却崇尚暴力,趋利弃礼。
第四,中国文化崇尚 “家国天下”的伟大抱负。而西方文化则过于强调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这些精华,不仅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再次,要从建设新的时代文化的角度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新时代的中国人要全面、透彻地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民族亦然。只有正确认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方能以明智的态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源泉。
国际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班 张鹏飞
范文十: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
翻看历史可以知道,不同朝代、不同国家早就灰飞烟灭,但留给后世的更多的是它们的文化。古代埃及、巴比伦王国、印加帝国,乃至古希腊、古罗马,早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它们所创造的文化却一直深远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哺育着现代文明。
现代国内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整体改善、财富增多。但目前是公民素养、文化需求和人文素质由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缺失而没有跟上。其原因不过下面几方面:
现代人生活讲功利,对于生活过多地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习惯于立竿见影,把知识当作商品,讲速成。以书店排行榜为例,高居榜首的都是应试指南、教参辅导和过度包装宣传的书籍,功利因素很重。对于中国文化感到它没有用、不实际、与生活脱节甚至事倍功半。因此出现“不敬天不敬地,不事鬼神;不畏法不畏义,不积德行!” 人们没想到文化修养与股票投资迥然不同,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个人人格成长和终生事业相关。因此只知道在现代化的路上奔跑,但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了过好日子,那么什么又是好日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并非是停滞和静止的,而是不断演进、吸收大量的外来因素纳入到本土之中;同时摒弃许多糟粕和垃圾,完成自身净化过程。正是这种时间的漫长和动态的延续,使中国文化内容过多,留下来的遗产难以梳理。像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的,盆子里既有孩子,又有脏水。积累了5000年悠久历史所创造的文化资源千头万绪、色彩缤纷,同时也良莠混杂,难以使现代国人在短期内分辨精华和糟粕。
造成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的因素还有人生的特定时代、年龄和经历以及社会风尚。年轻人人生阅历不足时,没体会到文化潜移默化作用。但人生充满了复杂的转折,并不以单一的专业知识来应付。而解放以来的教育体制和主导思想不太提倡“人本思想”,过于重视社会和整体利益、忽视了自然人情感和个性的需要,要把每一个人塑造成“革命的螺丝钉”。这实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文化传播方式抱残守缺和媒体担当地缺失。把“拟古守旧”作为捍卫传统。脱离现实,注重于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并非其实质和精华,甚至是“取其糟粕”。比如:幼儿读经、祭祀孔子,幼儿国学等等。包括最近“争抢西门庆故乡冠名权”这种闹剧。西门庆是小说《金瓶梅》里一个恶贯满盈的黑社会反面人物,现实中根本没有故乡。而这些地方争抢所谓“冠名权”实际上反映出一种道德和价值取向上的错位和迷失,继承和弘扬的是那种非主流、甚至是糟粕的东西。再如近期的张悟本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相关的事情,如果湖南卫视、贺宏飞等这些媒体界都有文化道义的担当,是不会出现的。
读完《中国文化导读》后掩卷而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但发现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唐太宗的旌旗、成吉思汗的大蠧,还有对自然的关照,看到池塘生春草、细雨鱼儿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西风、杏花春雨。更有对人生处境的深刻体会,知道上善若水、否极泰来、人有悲欢、月有圆缺;人生应该有春风得意,更有宠辱不惊;也看到了旖旎缠绵的情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叹生命的蓬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更懂得生命结束时的哀戚和坦然,生固欣然、死亦无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环境学、生物学等学科相比,传统中国文化似乎缺少了经世致用;与解决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相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是那样迫切。但我们要看到,弘扬中国文化虽然无法直接预测未来、提供创造世界的美好方案,无法结局战争的争端,但能够让我们知道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开拓人类的心灵追求,反省自己和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