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是不是等待外星人的回归,依然保持着原始,语言和行为,外星人是人类的原始祖先祖先吗?

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一定住着外星人
我的图书馆
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一定住着外星人
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小地球旅行攻略-
埃塞共有80余个民族,但最具非洲特色和原始魅力的大概50个部落,大多分布于奥莫河谷。这里与肯尼亚接壤,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一条奥莫河蜿蜒近千公里,将埃塞南部两个最大、最偏远、最具野性的自然保护区——奥莫及马果国家公园一分为二。━━━━━━━━━━━━小地球旅行联盟津巴布韦领主@老陈 独家奉献埃塞俄比亚 原始部落探秘之旅不要再问非洲安全的问题啦埃塞俄比亚是最早信仰基督的国家之一而所有信仰纯正基督的国家都阳光普照 比如欧洲因为远离红尘,远古部落的传统习俗几乎原封未动,如穆尔西人的唇盘奇观、哈莫尔人以跳牛仪式作成人礼,以及女孩乐享男人对自己的血腥鞭挞等。奇风异俗,令人瞠目结舌。━━━━━━━━━━━1Hamer女人最美丽的哈莫尔族奥莫河谷的美丽女人们先来一个口味最轻的部落。 Hamer 族的女人是奥莫河谷的部落里最美丽的女人。她们大多赤裸上身,用一张牛皮或者羊皮裹在下身当裙子,头发编成无数的小辫子,身上和头发上涂着牛油和泥土混合的涂料,油亮的棕色,就像欧洲妇女整天把自己关在日光浴室里做出来的效果。Hamer 女人脖子上挂满了贝壳和珠子穿成的项链,在褐色的皮肤上鲜艳夺目。 她们大多五官清秀,气质高雅,总是站在远处静静看着你,眼神平静温和,没有其他部落的野性和挑衅。Hamer 部落是一夫多妻制,可以通过女人脖子上的项圈来区分婚姻状态和家庭地位,已婚的女子脖子上戴着两条粗粗的项圈,而底部伸出一个木椽头的项圈,只有第一位妻子才有权利带,她在家庭里地位高于其他的女人。━━━━━━━━━━━2Karo在身上画画的卡诺族杀马特都弱爆了好吗卡诺人喜欢在身体和脸上涂上各种花纹,在嘴唇下镶金属针和其他装饰物,有一种震撼、和谐、野性的美。 卡诺女人通常带着贝壳和彩色玻璃珠子穿成的项链,这些项链是她们的丈夫和情人们赠送,所以从一个女人脖子上项链的多少,可以看出她的受欢迎程程度。卡诺男人向女人求欢示爱时,盛装披挂,并带上漂亮的羽毛,如果是为了摄影去非洲,拍下这一幕会非常浪漫和震撼。━━━━━━━━━━━3Mursi最自虐的唇盘族唇盘,耳盘,身体雕刻,冲锋枪……行为艺术家”以下部落图片会稍让人有不适,如果承受不了可以快速下滑。 Mursi 摩西族看来,很像天生的行为艺术家,喜欢在自己的身体上实践艺术。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女子16岁左右时,移除下颚牙齿, 用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并用陶土唇盘扩大唇部。 想想都痛 (与美相比,痛算什么——行为艺术家都这么想)。 所置盘子愈大,谓之最美,出嫁彩礼越多。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画面太美不敢看)。 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让部落女孩变得丑陋不被外族抢去。但有不少女孩为了佩戴唇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仅如此, 摩尔西人不但嘴唇上放盘子,而且还把耳朵拉长透空,放进盘子为美。耳盘越大也越美丽。(=_= 耳朵里不会飞进虫子吗为什么耳朵也要放盘子啊啊啊要上菜了吗!!)摩西女人对色彩和造型的感觉,又像是巴黎最耀眼最时尚前沿的时装设计师,她们会用牛角、野猪牙、甚至野果子来作为头部饰物。 摩西人男子喜欢在身上绘花纹。他们都有AK-47s冲锋枪,以防止外族抢夺他们珍视的牛群,或陌生人非法入境。━━━━━━━━━━━4Konso因循守旧的孔索族守着祖宗3000年不挪窝孔索人的茅屋,顶子是茅草的,墙壁是牛粪糊上去的,3000年来他们都是生活在这里,一直沿袭者祖辈们的生活方式。 房子不能用了就在原地原样再盖给新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景象都和几千年前一模一样。孔索人以农业为主,懂得灌溉和在山坡上建造梯田,是埃塞俄比亚唯一有国王的部落。 孔索人的信仰以瓦加(WAGA)崇拜为中心。瓦加是为纪念逝者而做的木刻,多成排竖立,逝者的性别高度甚至年龄都被完整的体现在木刻上。 孔索文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啊喂这位妻子萌萌的牙齿真是雕刻得栩栩如生!)━━━━━━━━━━━5Bodi以胖为美的博迪族捉到你了,那只最美腻的胖纸博迪部落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偏远地区,那里保持着古老的Ka‘el仪式:年轻的未婚男子展示自己的身材,选出最胖者,他不仅可获得奖励,还将终生被视为“英雄”。 每个博迪部落的少年都想成为胖子。在Ka’el仪式当天,这些年轻男子要全身覆盖粘土和灰从小屋中出来,前往举行仪式的地点。许多人因为过度肥胖,甚至无法再走路。在仪式进行中,他们要绕着一棵圣树走几个小时,展示肥胖身材。一旦最胖者被选出,仪式会以用圣石打死一头牛结束。部落长老查看牛的胃部和血液,以预测未来是否光明。 仪式后,所有人生活重回正常,多数参赛胖子的大肚子数周内即可恢复正常。━━━━━━━━━━━6Doze用树叶建房子的都则族人人都是建筑大师,100年不倒的茅屋这是一个居住在山顶上的部落,他们的房子最为特别,远看像一头大象。由一种貌似蕉树,当地人称之为 Enset 的植物的树叶搭建而成。 屋高十米,人畜同住,厨房和储物室则在旁边另一房子。茅屋可住一百年之久,无惧风吹雨打。新建的象屋都很高,随着岁月的流逝,靠近地面损坏腐烂的地方会被一层层削去,屋子就会慢慢地矮下去。 如果我们住这种房子,就不会有房奴了。━━━━━━━━━━━7Sidama以牛多为荣的部落喜羊羊表示不服sidama族在百度查找不到任何资料,看来还没有一个国人去过。在这个部族,没有牛群的人将不被部落接受,谁的牛群数量越大则地位越高。(美树注:国家地理曾有拍摄这个部落,极美,极极美。)━━━━━━━━━━━8Erbore最友善干净的部落奥莫河谷男人最帅的部落旅行家糖糖chica写到,我觉得最帅的男人来自Erbora,穿得干干净净,脸上不是白白净净,是黑黑净净,我还花痴过好几个,哈哈!他们人非常友善,也比较害羞。 最有趣的是Erbora人都在六月结婚,如果这个时节来,可以看到到处都有结婚庆典。━━━━━━━━━━━9Banna喜欢三毛发型的部落如果能遇到嫁女儿的盛大Dimi仪式巴纳女人和Hamer族人很像,最显著特征是女生有一个鲜艳的大腰带,男生喜欢把自己搞成三毛发型,然后别一堆发卡。 BANNA部落成员会在他们的女儿婚嫁时举办一个极为盛大的名为“Dimi”的仪式,在仪式上他们唱歌跳舞祭祀神灵,还会用白色的粉笔,红色的铁矿石以及黑木炭涂抹在脸上装饰自己。 据说唇盘族就是为了防备巴纳族抢女人才把自己弄那么丑的。━━━━━━━━━━━10Tsemay会巫术的部落男人神秘地蒙着面纱Tsemay部落的女人的发式最有特色,远看着是不起眼的短发,可近处一瞧,是数不清的辫子,整整齐齐地散落在头上,有的还扣上了葫芦瓢样的东西,不知是当作好看的帽子还是为了防晒。不过葫芦瓢的黄色和她们身上的兽皮的色彩相得益彰,协调有趣。 据说这是一个擅长巫术的部落,男人很神秘地蒙着黑纱。━━━━━━━━━━━11Surma最凶猛好斗的部落需要警察护送才可进入的部落盟友老陈说,去surma部落,要住几晚的帐篷,因为这里根本没有酒店。 必须有警察护送,因为suri/surma部落非常好斗。虽然近几年比10年前好很多,suri部落变得比较好客,但没有警察的护送仍然不能去。 这里极其少见中国人。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人喜去。后面会介绍的残忍的多戈加棍子仗就是苏尔玛部落特有的仪式。他们的男人们经常是赤身裸体的,然后在身上涂上白色的染料画上花纹。而女人则有带唇盘和耳盘的习俗,服装就是一条大布单子,一般都是紫色和绿色,从下身包上来在肩上打个结就行。━━━━━━━━━━━12Bull jumping跳牛仪式有些男人到了40岁还未成年哈莫尔族最具特色的是考验男人的仪式,即满16岁的男人要举行割礼,但只有在成功地完成了"bull jumping"后才能举行割礼。 所谓的bull jumping"就是男子全身赤裸能在排列的牛背上跳过四次而不被摔下。有的男人很有可能到了40岁也没有通过这项仪式,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正常生活,他仍可以拥有女人和孩子,但通过"bull jumping"的男人,他的女人和他们所生的孩子才算合法的。━━━━━━━━━━━13surmri鞭笞仪式真正的痛并快乐着在跳牛仪式开始前,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鞭笞仪式。一群年轻的哈莫尔姑娘,自愿围成一圈,乞求一名部落的帅男,狠狠鞭挞自己的裸背。多么细腻美丽的皮肤啊,转眼间就被抽得皮开肉绽,惨不忍睹!“啪”地一鞭狠狠抽下,部落美女背部立刻开花、渗血。如火骄阳下,汗水浸渍中,那种难忍剧痛,完全可以想像。被抽得越猛越得意,欢笑着像中了大奖。而主动要求鞭挞的这些姑娘,多与跳牛仪式男主角有着亲缘关系。 她们是以这种“痛并快乐”的方式,对亲爱的兄弟成长为男人,表达真挚的祝福。腼腆的小伙子啊,这种爱,你当得起吗?━━━━━━━━━━━14Donga fighting多戈加长棍比赛,打死人不偿命,谁赢了谁得到姑娘多戈加比赛在秋收之后举行,是苏尔玛原始部落特有的一种习俗。他们用削尖的木棍展开较量,整个过程非常暴力残酷,很多人在较量中受伤,甚至有人赔上性命。 死者的家人可获得一些补偿,通常是20头牛或者1个姑娘,由死者对手的家人承担。比赛开始前,参赛者生饮两升刚放的新鲜牛血,挑战他们希望的任何人,击打对手的任何部位。唯一的规则是不准击打已倒地的对手。 多戈加比赛非常残酷激烈,比赛间歇时还要喝酒,激发自己的攻击性。 比赛结束后,获胜者将木棍指向他喜欢的姑娘的方向,如果姑娘为胜利者戴上项链,便暗示她们希望成为获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图/来自圣女莫妮卡 糖糖chica 曾硕 柏雨果等文/小地球旅行联盟 光子 部分参考以上大咖的游记
馆藏&14625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12-1904-2204-2004-2004-2004-1904-19
查看: 9336|回复: 3
人类的原始祖先
本帖最后由 骑UFO看 于
16:01 编辑
我们的祖先编译 李念华大约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人们第一次在德国的尼恩迪尔山谷发现了早期人类的遗址,由此引发了科学界对寻找我们的最早的祖先的不懈探索。而要想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最早的祖先,首先必须要给人下定义。那么,人是什么呢?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给人下过一个定义,说人是用两条腿行走的、没有毛的动物。结果有一天,他的学生把一只拔光了毛的鹅拿来问他:老师,这是人吗?人们后来就开玩笑地说:人是“柏拉图的鹅”。科学家是怎么给人下定义的呢?很长时间里,科学家都认为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可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女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住到非洲的密林中去观察黑猩猩的生活,结果发现黑猩猩会把草棍的枝杈去掉,然后插到蚁穴里去钓蚂蚁吃。古道尔的发现说明黑猩猩也会制造工具。看来,用会制造工具来定义人是行不通的。日,考古学家唐纳德·乔汉森在埃塞俄比亚的阿瓦锡河的河岸上发现了一具人类化石。在当晚的庆功晚宴上,有人播放了甲克虫乐队的新歌《露西与漫天的钻石》。受此启发,乔汉森为这具化石取名为“露西”。随后证实,这是截至当时发现的最古老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人类始祖化石。
360截图27609.jpg (15.76 KB, 下载次数: 2)
15:55 上传
360截图20687.jpg (11.31 KB, 下载次数: 1)
15:55 上传
露西的问世使科学家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给人下定义。事实上,露西正是科学家一直都在努力找寻的历程当中的一个“缺失的环节”——介于古猿和现代人之间的过渡物种。在没有发现露西之前,科学家一直把智力水平(即头骨脑容量的大小)看成是区分人和古猿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始终致力于寻找类似黑猩猩且脑容量较大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但是,对露西的研究发现,露西的膝关节能够灵活转动,盆骨窄小,双手接近现代人(只是手指略微弯曲),这些特征无不表明她已经具备直立行走的能力,但她的脑容量却只有450毫升,大致与现代黑猩猩的脑容量相当。因此,露西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家对人的定义:用两足直立行走的才算是人。现在,就让我们从人类的共同祖先——露西开始,看看人类是怎样从早期人类进化到现代人的。人类始祖现身距今大约320万年前,人类始祖——南方古猿露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随后,露西的后代逐渐将双手腾出来用于工具、武器的制造,最终踏上了向现代人类进化的道路。科学家认为,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这种起源于东非的灵长类动物能够直立行走,是最古老的原始人类群落中的一支。露西的身材娇小,完全站立时身高仅约1.07米,体重为27~29千克。由于之前有研究表明,更新纪雄性灵长类动物的身高至少应在1.5米以上,因此科学家认为露西是女性。从她的臼齿、关节及椎骨等细节来看,露西应该是一位成年女子,死亡时年龄在21岁左右。科学家认为,露西可能是自然死亡,因为她的骨架保存相对完整且没有被野兽撕咬的迹象。科学家推测,在露西死后不久,她的尸体很快就被河流中的沉积物覆盖并沉入底部,因此在随后300多万年内再没有受到任何外界打扰。从外观上看,露西与现代黑猩猩比较类似,脑袋很小,身长腿短,长长的手臂随时摇摇晃晃的,胸腔呈锥形但腹部较大。从膝盖和盆骨的结构来看,她大概已经能像现代人类一样长期直立行走了。由于两足直立行走是人和古猿最显著的区别,因此科学家把露西归入人属,并把和她一起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尔地区的人种通称为“南方古猿阿法种”。这些阿法种古猿最早出现于距今大约350万年前,它们的活动范围包括非洲的草原及森林地区,主要以各种水果、坚果及植物种子为食,偶尔也吃白蚁或鸟蛋以获取动物蛋白。露西是怎样直立行走的?科学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露西不可能跟现代人一样完全伸直腿来走路,而只可能像猩猩那样撅着屁股弯着膝盖行走。还有人认为,对露西来说,直立行走可能只是一种调剂,大多数时候她可能都是四足爬行,就像现在的类人猿。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露西既有可能像猩猩一样撅着屁股弯着膝盖,摇晃着完成两足行走,也有可能像现代人类一样完全直立行走。人类为什么会直立行走呢?基因研究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是近亲,距今700万~800万年前,二者的共同祖先或许都生活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随后才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分支。据推测,人类之所以开始长时间两足直立行走,可能根源于气候突变。由于气候变化,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非洲陆地上出现了大片开阔的荒原,原本栖息于树林间的人类被迫下到地面开拓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逐渐适应了长期直立行走的要求。在习惯了地表生活之后,他们也开始学习和发展其他生存必需的技能。由于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地表活动,那些率先直立的人必然更受异性的追捧,也比其他同伴在繁育后代方面获得更大优势。于是,在经历漫长的进化之后,人类最终完全两足直立行走。
360截图40234.jpg (18.87 KB, 下载次数: 3)
15:55 上传
相关链接人类的第一串脚印1976年,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坦桑尼亚的伦盖火山下的利特里山谷开展古人类考察工作。一天,玛丽和安德鲁等人在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后,相约一起骑马到村子附近溜达。途中,他们兴致勃勃地打响了一场以大象粪便为武器的对抗赛。安德鲁为了躲避一颗迎面而来的“粪便炸弹”,一头扑倒在地上,却意外发现了“镶嵌”在火山灰浆层中的一组脚印化石。这组脚印保存在一层火山灰浆岩层上,大约长25米、宽24米,看上去就像凝固的水泥印模。科学家从中辨认出两串脚印,其中一串脚印较大,是一个体型偏大偏重的生物体留下的;另一串脚印较小,是一个体型娇小且体重较轻的同类生物留下的。这两串脚印十分靠近,且多数时候是并排的。这些脚印遗迹最引入注目的地方在于,它们所显示的步幅和步态与现代人类十分接近,完全不同于直立行走时的现代类人猿。科学家在将这些脚印与现代人类的脚印进行比对后认定,它们是距今300多万年前的人类留下的,因此又被称作“人类的第一串脚印”。虽然距今已有数百万年之久,但“人类的第一串脚印”保存得十分清晰且十分完好,科学家从中收集到了有关脚印主人的更多的信息。研究发现,这种早期人类的脚趾构成与现代人十分接近——脚趾相对短小,大脚趾与其他脚趾基本平行。这种脚趾构成与猩猩科现代类人猿有明显的差异。猩猩科现代类人猿的脚趾构成更类似于现代人类手指的构成,大拇指与其他手指有一定角度的偏差。通过对脚印的分析,科学家清楚地了解到早期人类的行进方式:每跨出一步,总是脚后跟先着地,随着重心的移动,支撑从脚掌进而转移到脚趾,再接着迈出第二步。这种行进方式与现代人在大步行走时是一样的。从脚印的前后间距来看,这种生物的腿骨结构已经接近现代人类,特别是大腿骨,有明显向内倾斜的趋势,站立时更贴近身体中轴线,因而能够完全直立。科学家对当时的环境进行复原并猜测:当时,伦盖火山爆发,地面不停地晃动,利特里山谷中的动物们受到惊吓四散而逃。这时,从矮树林中走出来两个南方古猿——可能是一对母子,它们并肩穿越一片沼泽低地,准备逃离火山喷发地……那么,“人类的第一串脚印”又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火山灰浆岩守护了它们达300多万年之久!
360截图46796.jpg (10.7 KB, 下载次数: 4)
15:55 上传
食物促成大脑的发育距今大约300万年前,露西的后代从非洲大陆消失。食物促成了人类祖先大脑的发育,他们开始了向能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进化。距今大约300万年前,露西和她的阿法种同伴从非洲大陆上彻底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考古学家认为是因为全球气候变迁,使非洲地貌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气温骤降,空气变得异常干燥,非洲大陆上原本茂密的林地渐渐消失,代之以更广阔的荒原。一些依赖森林获取食物的物种因此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则开始尝试通过其他途径获取食物。过去在森林中依靠采摘野果为生的人类祖先,此时也开始了全新的探索,他们渐渐改变了以森林中柔软多汁的果实为食的习惯,学会了咀嚼,觅食范围也随之扩大为各种坚果、树根和植物块茎(如土豆)等——能人出现了。
zira-l.jpg (22.56 KB, 下载次数: 2)
15:55 上传
能人在多数时间里都直立行走,他们的生理构造也发生了变化:大量咀嚼肌和磨牙的出现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研磨坚硬的植物,他们因此不再担心饿肚子。科学家使用先进的同位素探测法,推测出原始人还学会了捕食白蚁一类的昆虫,说不定还懂得把削尖的木棍伸进蚁群取食。能人进一步进化为——直立人。对于另一支生活在非洲的原始人而言,觅食似乎变得十分艰难。他们的牙齿和下颚都十分窄小,无法广泛食用各种植物,因此他们只能是碰到什么吃什么。多数时候他们可能在盘旋的秃鹰的指引下找到一些腐烂的食物,比如猎豹吃剩的羚羊或狮子饱餐后剩下的骨头。由于腐肉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热量且容易消化,较之古猿或更古老的原始人而言,能人不再需要粗壮的大肠,因而可以节省下更多的能量供给大脑等其他器官。事实上,在猛兽口中讨求腐肉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要求觅食者十分聪明机警。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获取了智慧。大脑的发育需要大量能量(据统计,现代人类的大脑大约需要消耗总能量的20%),而肉食所提供的大量热能又进一步促进了人脑的发育,于是我们的祖先变得越来越聪明。有证据表明,距今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已经懂得运用粗糙的石制工具敲砸兽骨以吸食骨髓。从某种意义上讲,石制工具的运用帮助早期智人得到了其他动物无法获取的食物来源。由于动物骨髓中含有大量长链脂肪酸,促进了脑部的进一步发育,人类的祖先因此变得更加聪明,学会了制造工具并利用人造的石刃来切割兽皮。学会制造工具是原始人类在认知方面取得的一个巨大飞跃。虽然有科学家教会现代黑猩猩使用石刃切割物品,但至今仍未观察到它们有意识地打造工具的行为。而我们的祖先却懂得如何用一块坚硬的石块以恰到好处的力量和适当的角度敲击另一块石块,从而制造出所需要的石刃工具。随着冰川时代的降临,习惯植食的原始人最终灭绝了。早期智人因为顺应地球气候的变迁得以继续繁衍。在距今大约200万年前,智人中的一个分支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这一次他们走出了非洲,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走出非洲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时代,全球气温持续下降,空气更加干燥,更多的非洲热带雨林消失了,非洲北部地区甚至开始出现沙漠。直立人开始从非洲向其他大洲迁徙。
zira-l.jpg (84.18 KB, 下载次数: 2)
15:55 上传
1984年,科学家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发现了一副完整的人类骨架化石。据考证,这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大约150万年前的男孩,年龄为11~13岁,因死时陷入沼泽而得以完好保存。科学家把他归为直立人,并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图尔卡纳男孩。图尔卡纳男孩的牙龈有脓肿迹象,科学家据此估计他是因乳牙脱落引发败血症而死亡的。他的眉骨和唇齿部比较突出,鼻子宽且长。他的身高约为1.6米,估计成年时可达1.85米左右。化石证据表明,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小伙子已经适应了热带生活,跟现在生活于赤道附近草原的游牧民族马萨伊人一样。他的体型高大修长,这样可以避免皮肤被灼热的太阳晒伤。据估计,他所属的人种也可能是最早通过流汗来调节体温的原始人。对那些必须在暴晒的午后四处活动的动物而言,流汗是一种最有效的调节机制,能够确保身体和大脑的温度保持正常。图尔卡纳男孩和他的伙伴们的皮肤光滑,肤色黝黑且几乎没有汗毛。这些生理构造都能确保他们免受日光的过度辐射。为了养活自己和刚出生的婴儿,这些直立人通常要步行到很远的地方去觅食,他们的生理构造因此变得比较特殊:盆骨狭小,臀部翘起。由于盆骨窄小,胸腔下半部分也相应变窄,胸腔的上半部分因为要保证肺部的正常运作而相应变宽,整个躯干呈桶状。另一方面,盆骨缩小导致女性的产道随之压缩。这一生理结构的变化对人类的演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盆骨狭小增加了婴儿出生的困难。随着胎儿大脑的发育,母亲非得竭尽全力才可能使婴儿顺利降生。为了降低生产的难度,人类学会了在胎儿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时候把孩子生下来(黑猩猩的幼崽在出生时大脑往往已经发育完全)。刚出生的孩子异常脆弱且毫无自理能力,往往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照料。因此,对母亲而言,顺利生产后的她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异性同伴或族群中其他成员的协助和支持。有科学家据此认为,这意味着核心家庭的起源。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生活在肯尼亚的原始人的生活模式有可能是男女同伴相携互助的。他们甚至开始用不同的动作配合几种特殊的叫声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科学家发现,图尔卡纳男孩的声带已经发育完全,能够说出较复杂的语句。他的牙齿比较小,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制造一些更为精致的石制工具用于宰杀或切割肉类。距今大约190万年前,直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从非洲向其他大洲迁徙。距今大约180万年前,部分直立人抵达格鲁吉亚,在那里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气候寒冷,草原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此外,生活在此的动物,除了有在非洲常见的长颈鹿、鸵鸟外,还有狼、剑齿虎等。另一部分直立人一直向东迁移,最远的甚至到达了印尼的爪哇岛。他们在亚洲亚热带地区定居下来,学会了利用竹子特有的强度和韧性制造出有用的工具。比如,他们把竹子加工成飞镖从远处投掷猎物。又比如,他们站在高处,用长长的竹竿敲击在地面活动的小动物。当时与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竹林里的还有一些大型动物,如亚洲象和体型超大的古生巨猿。据推测,直立人有可能遭遇古生巨猿的猎杀。古生巨猿或许不敢跟身强力壮的成年人较劲,但它们有可能向婴儿下手。欧洲人祖先现身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英格兰的薄克思格拉夫地区的一个深坑里发掘出许多生活在距今150万~100万年前的原始人骨骼化石。经过复原,科学家发现,这里曾经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原始人栖居地,附近有河流,地势较高(便于捕猎),有许多洞穴(可作为原始人挡风遮雨的庇护所)。1994年,科学家在深坑附近发现了可能是最早出现在欧洲的人类化石。这是一块残缺的头骨,属于一个生活在距今大约78万年前的年轻小伙子,他们把他命名为“现代人先祖”。如今的薄克思格拉夫地区是巨大的沙砾开采场所,然而在大约5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海滩,岸边耸立着石灰岩质的悬崖,在潮汐涨落的作用下海滩的泻湖最终演变为一片陆地,成为野马、古生巨鹿、犀牛、野鼠和狼等动物与早期人类的共同栖息地。从犀牛、河马等大型动物化石的伤痕印记来看,当时的原始人已经懂得运用石制刀刃来砍杀并获取肉食。本来分割体重高达675千克的巨型猎物是个难题,但此时的原始人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对猎物进行切割,从肉排、肉块到骨髓。这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已经开始以狩猎为生,而不再靠腐食来维持生计。
zira-l.jpg (20 KB, 下载次数: 1)
15:55 上传
进入冰川时代曾经与人类祖先同行、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灭亡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考古已经证明,史前社会曾有多种人类出现。因此,人类的进化就像是一场不断淘汰的锦标赛,一些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些人则被淘汰出局。尼安德特人就曾经与我们的祖先同行了成千上万年。1856年8月,采石工人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峡谷的石灰岩山洞中发现了一副人类骨架,这是一种古老的人种,后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据考证,距今10万~3.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西南部,他们留下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这些遗迹包括: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还有艺术品。尼安德特人身高1.5米左右。颅骨容量为 立方厘米(现代人为1400 ~ 1600立方厘米)。尼安德特人的身体特征为:额头平扁,下颌角圆滑,下巴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
尼安德特人是完全的肉食动物。为了捕获足够的猎物,他们掌握了高超的狩猎技巧,专门猎杀野牛、驯鹿、麝牛等大型野生动物。他们有时在沼泽中设置圈套引诱猎物,有时用标枪等投掷工具把猎物逼至悬崖,有时则会对猎物实施围攻。科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舌骨发育完备,具备了运用语言对话的物理条件,不过他们的对话可能十分简单,大概仅限于提出“给我某个东西”的简单要求,而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尼安德特人习惯穴居,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照顾老人和弱者的传统。科学家发现,在尼安德特人的群落中有臼齿已经脱落的老人,他们或许依靠同伴把食物咀嚼后再喂给他们吃。尼安德特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小,通常在距离居住地方圆50公里的范围之内。相比之下,现代人的祖先的活动范围则大得多,有的甚至达到方圆200公里。距今大约3.5万年前,随着冰川蔓延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突然神秘消失了。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灭亡的呢?有人认为,当时冰川蔓延整个欧洲大陆,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主要原因:气候突然变得寒冷起来,尼安德特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也有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因为与我们的祖先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尼安德特人最终失利。有人甚至说:是我们的祖先吃了他们。尼安德特人是如何消亡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
相关链接尼安德特人因“嘴笨” 而消亡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史前以及人类进化学教授保尔·梅乐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人类具有比尼安德特人更加完备的发音系统。发音系统的丰富导致语言和思维的丰富。这就是尼安德特人被最终淘汰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发声系统与黑猩猩一样,是一种单道共鸣系统。这种系统的发音能力很差,声道结构决定了尼安德特人不能正确和清晰地发出元音。科学家认为,尼安德特人如果有语言,也是口齿不清,这就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和交流的进行,影响了群体的生存能力。从类人猿到人,人类完成了最后的进化过程。可是,今天的猿,如黑猩猩、大猩猩等之所以原地停滞了下来,其原因之一就是没能掌握语言。人类得天独厚地掌握了语言,从而顺利的在进化过程中走在前列。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来自基因突变所产生的飞跃。全新人种现身距今大约15万年前,人类几乎遭遇灭顶之灾。通过对全球不同人种的基因对比发现,现代人类基因具有惊人相似性。这意味着,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其实拥有共同的祖先——冰川时代的幸存者。在更新纪晚期,冰川时代降临,人类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科学家推测,在气候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大约只有1万人幸存。
zira-l.jpg (24.05 KB, 下载次数: 1)
15:55 上传
科学家对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的基因进行对比后发现,现代人的基因构成惊人相似。这就是说,冰川时代的幸存者很可能是全球人类的共同祖先。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类的命运发生转折,进而一跃成为当今地球的主宰者呢?冰川时代的降临有可能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大量的二氧化硫被排放到大气中,阻碍了阳光照射,全球气温因此急剧下降,炎热的非洲在当时气温仅为9摄氏度左右。地球开始了长达1400多年的冰冻时期。对于当时的地球生物而言,这种变化决不仅限于天气变冷,温度的骤变还引发了可怕的干旱,使大量湖泊干涸,地表出现了沙漠。随着时间推移,干旱一年比一年严重。在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人类比任何时候更感受到合作的迫切性。于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现代人开始调整他们的社会结构,原本零散的群落开始聚集,部落随之出现了,相距较远的不同部落之间甚至开始了物物交换。由于采取分散生存的策略,一部分原始人开始离开非洲大本营,逐渐成为各自新领地的主宰者。距今大约9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抵达了近东地区;距今大约5万年前,他们开始在澳大利亚安营扎寨;距今大约4万年前,他们出现在欧洲;距今大约1.2万年,他们踏上了美洲大陆。然而,人类的进化历程并没有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今天仍在继续进化,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祖先的生活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供稿科学家在史前人类遗址中发现了羚羊、斑马和其他体型比较大的动物的碎骨化石,还发现了用石器切割和敲碎的骨头。这就是说,随着后期人类的进化,人类开始猎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了,包括猛犸象。为了从动物身上切割下肉,敲碎骨头得到骨髓,挖掘植物埋在地下的根茎,史前人类学会了制造石器。最古老的石器非常简单,只具有切割和敲击的功能。史前人类还学会了使用火,他们用火取暖、煮食物、吓跑其他动物。最古老的火炉是在中国的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史前人类逐渐开始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符号思维,包括画画、雕刻和音乐。科学家在史前人类遗址发现了一些饰品,证明史前人类已有爱美之心。科学家还发现了大量描述女性身体的雕刻和绘画,他们认为这些女性雕刻和绘画象征着多产。距今大约1万年前,世界许多地区开始进入农业社会。那个时候,寒冷的冰河时代已经结束了,气候变得较为温暖湿润。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了。他们利用居住地区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并最终选定少数种类作为重点养殖对象,其中有生长在亚洲西部的谷类和生长在美洲中部的玉米。通过长时间仔细筛选和培养,人类最终培育出了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动植物种类,比如绵羊、牛、猪,新的小麦、玉米品种及其他植物。这些新的动植物种类可以生产许多有用的产品,如奶和皮毛。随着农业的发展,食物大大增加了,这促使了人口的增加和定居生活的出现。人类可以长时间地储存种子、饲养家畜,这对以前靠狩猎和采集生存的祖先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就让我们透过一次次的考古发现,再加上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祖先的生活。取食记那些馋肉吃的泥河湾人,是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猎人。
zira-l.jpg (25.68 KB, 下载次数: 0)
15:55 上传
1998年秋天,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一只大象的遗骸。奇怪的是,这只大象曾被肢解,在肋骨上还留有清晰的刮削痕迹,而在大象遗骸的四周,有许多人工打制的石器。经过研究,事情渐渐清楚了。今天的阳原县沟壑纵横,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而在40万~50万年前,这里却是一个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大湖——泥河湾古湖,湖边的森林和草地为大象、野马等食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猜测,远古的一天,一群大象来到湖边喝水,而在湖旁还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群。当温和的草食类动物成批地出现在原始人视野中时,他们认为美味到来了。大象受到拿着棍棒和石头的人的攻击,一头不幸的大象在慌乱中选错了逃跑的方向,陷入湖边的泥地里。它不停地挣扎,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它越陷越深,而那些拿着棍棒和石头的人一拥而上……那些馋肉吃的泥河湾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猎人。不过,史前人类并不总是用伏击的方式进行围猎,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接近猎物,有时甚至要持续追赶两三天才能打到一只鹿。这种人和动物比赛跑步的打猎方法的成功率很低,于是聪明的泥河湾人发明了一种远距离攻击武器——石流星。所谓石流星,就是把两个石球巧妙地捆扎在一起,用于攻击那些棍棒所不能及的猎物,而且在击中猎物后,绳索还会把猎物飞奔的腿缠绕起来。在泥河湾盆地的一个遗址中,人们发现了200多个石流星。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弓箭。考古学家在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村发现了距今3万年的峙峪人。峙峪人制造出了弓箭:用粗树枝或竹子做弓;用细木棍做箭杆;把俗称“火山玻璃”的黑曜石打成石头片,然后磨成箭头。有了如此锋利的箭头,峙峪人就成了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他们能够捕获野马、野驴以及骆驼这样的大型动物了,当然还有狼,而捕获狼则意味着离人类驯化狗不远了。
从狼到狗的驯化过程,可以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段曲折的故事。通常认为,家狗的祖先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狼。史前某一天,狩猎的人们捉到了一只小狼,它只有几周大,因为个头太小,部族里的人决定把它养大一点后再吃。今天我们知道,犬科动物在6到8周之间,其行为和生理还没有充分发育,很容易和人沟通。它们会撒娇、会讨好,和人类好像非常熟悉。正是这种在其他动物身上难以想象的特性,改变了狼的命运。、
zira-l.jpg (20.6 KB, 下载次数: 2)
15:55 上传
几个月后,小狼长大了,有人说要杀死它,但有人却想起它的种种好处:它帮着看家,帮着打猎,是许多人快乐的源泉。他们说,为什么不把它留下来做个伙伴呢?于是,狼被留了下来,后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普遍饲养的家狗。我国确认无疑的家狗出土于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发现了10只狗。这些狗的埋葬姿势不一样,有的像在睡觉,四肢都蜷曲着,像被捆起来一样;有的四肢伸展,看上去是被人杀死后摆成这种姿势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家养动物。近年,中国和瑞典科学家用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654只狗,最后得出结论:狗最早是在东亚驯化的,而且很可能就是在我们中国驯化的。驯养动物使得史前人类有更多的肉吃。从进化的角度看,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人类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远古人类是不是经常吃肉呢?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但人们却把食谱留在了他们的遗骨里,而人体骨骼中所含的碳13,就是食谱的“书写者”。人们吃不同的食物,在人体内留下不同的碳13——如果常吃水稻,碳13的比值就高;如果常吃小米,碳13的比值就低。通过检测古人遗骸中碳13的比值,就能够了解古人常以什么植物为食。同样,如果想知道古人是不是经常吃肉,办法之一就是检测骨骼内的氮15。氮15是肉类蛋白在人体内留下的标记。吃肉越多,骨骼内的氮15比值就越高。对古人骨骼的检测结果表明,光靠打猎和驯养动物是养活不了我们的祖先的,于是他们为了生存开始种植庄稼。在我国北方地区,狗尾巴草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这种草的籽粒在史前人类吃起来味道大概很鲜美,营养成分估计也不错,因此北方的史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它。慢慢地,这种狗尾巴草的淀粉含量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最后就变成了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而在南方,大约在1万年前,史前人类从野生水稻中驯化出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zira-l.jpg (16.67 KB, 下载次数: 3)
15:55 上传
锅碗记自人类开始使用火,烹饪的历史就开始了。也许是雷电,也许是堆积的树叶自燃,森林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动物们四散奔逃,其中一些不幸葬身火海。对于远古人类来说,从天而降的大火未必全是坏事,因为那些烧焦的生灵变成了他们的果腹之物。然而,这些偶然得之的熟食能变成可以经常享用的美味吗?1935年,在北京周口店,人类考古学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果:人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而且还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研究证明,这些灰烬并非天然火留下的印记,而是远古人类开始用火的证据。也就是说,距今50万年前,北京猿人迈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开始使用火。火带来了温暖,照亮了黑暗中的世界,让那些凶猛的野兽感到害怕,火还让人类品尝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滋味。于是,烹饪的历史就开始了。大约在1万年前,发生了一件极其偶然但意义重大的事情——制陶。
zira-l.jpg (30.97 KB, 下载次数: 5)
15:55 上传
事实上,考古学家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人类究竟是如何突发奇想将黏土变成了陶的。大多数人认为,这并不是刻意的发明,而是意外的产物。比如说,一个人编了一只竹筐,他想用它打水,但不行;于是第二个人在竹筐外面糊了一层泥,结果还是不行;第三个人不想再做徒劳的工作,他把糊了泥的筐扔进了火里,结果陶器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陶器大约出现在距今1.5万年,是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的。人们将在那里出土的一堆陶片复原,结果形成了一个尖环体的陶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意要求看看黑陶。黑陶出土于山东日照地区,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的厚度只有0.3毫米,最薄处只有0.1毫米,所以又叫“蛋壳黑陶”,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陶艺一绝。史前最常用的一种陶器叫“釜”,是当锅用的。釜大部分是圆底的,使用时用三块石头把它支起来。很多研究者认为,鼎可能就是从支着石块的陶釜发展而来的。到商、周时,鼎变成了举行各种礼仪活动时使用的重器,甚至成了国家的象征。史料记载,周天子有九鼎,象征着周朝的疆域,因此“问鼎”这个词有争夺江山的含义。在没有釜和鼎之前,煮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要先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叶子;用稻草类的东西包好食物;往坑里倒水,把烧得炽热的石头不断地加进水里,使水的温度升高;最后才把食物放进水里。有了釜和鼎,煮东西就方便了。釜也可以用来涮。我们今天吃的火锅,大概就是由涮这种简便的烹饪方法演变而来的。蒸是在煮之后发明的一种烹饪方法。有一种炊具叫“甑”,类似陶盆,不同的是在底部有若干小孔。甑和釜常联合使用,釜里盛水,甑放在釜的上面,和今天用的蒸锅很相像。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西方人发明蒸汽机,但就运用蒸汽的历史而言,中国的甑要古老得多。在史前还有一种器具叫“铛”,是用来烙饼的,就像今天的平底锅。铛也是非常重要的发明,铛的出现说明中国人接触面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小麦是从汉代开始由西亚输入的,古人开始种植小麦,磨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饼,所以烧饼也叫“胡饼”(西方或西域少数民族食用的食品)。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有烙饼的铛了。
zira-l.jpg (21.98 KB, 下载次数: 0)
15:55 上传
我们今天最常用的一种烹饪方法——炒,倒是很晚才出现的。炒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的著作《齐民要术》里,但直到明清以后,炒才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烹饪方法。炊具齐备了,各种烹饪方法也出现了,我们的祖先可以享受他们的美味了。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还需要准备餐具。考古研究证实,距今7000多年前,史前人类普遍使用勺子吃饭。这可能与烹饪方法有关,那时已经有了陶器,煮的方法普遍使用,而用煮的方法得到的常常是稀饭,稀饭刚出锅时很烫手,用勺子则省事得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中国最古老的进食器具中,除了勺子,居然还有餐叉。这种餐叉大多为骨质,形状跟我们现在用的西餐餐叉非常接近,而且通常是勺子和骨刀配套,跟现在的西餐餐具的配套是一样的。西餐用叉子的历史充其量只有1000年,而中国的叉子比西方的叉子早了3000年!今天,我们中国人都使用筷子吃饭,筷子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还是考古学上的一个谜。不过,我们至少已经知道,中国人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爱美记和我们一样,史前人类也有爱美之心。1933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发现了距今大约2万年的山顶洞人遗迹。他们还在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针体光滑。这个发现证明,早在洪荒年代,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针和线,已经懂得如何利用树皮、树叶和兽皮来缝制最原始的衣服。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称山顶洞人是一群“爱打扮的人” 。考古证明,山顶洞人已经萌生了美的意识。他们用石头、骨头、蚌壳等制作装饰品,其中用兽骨制作的管和珠非常多见。在给首饰打孔的过程中,山顶洞人掌握了一种首饰加工技术——从首饰的两面对钻,这算得上是人类加工技术的一次大的飞跃,只有在人类智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办到。
zira-l.jpg (24.35 KB, 下载次数: 1)
15:55 上传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的一个墓葬里,发现了一具少女遗骸。这个少女只有十几岁,在她的墓里出土了一套美丽的项饰,由8721颗骨头珠子穿成,还点缀有兽牙和蚌壳。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在制作这条项饰时花费了很多精力。玉或许是古人在打制石器时偶然发现的,他们把玉制作成装饰物,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神用的东西。玉在古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字典上能够找到很多跟玉有关的成语,比如“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200多个字、词、成语和玉有关,这种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玉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在遗址的居住区和墓地里,人们找到了100多件玉器。其中,玉玦的数量最多,它们成对地出现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该是史前人类生前佩戴的耳饰。这些玉玦已经有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耳环。在兴隆洼,人们还发现,在一个小女孩的眼睛里嵌着一块玉。古人为什么要把玉嵌进死人的眼睛里呢?或许是这个小女孩生前患有眼病,在她死后,人们将玉玦嵌入她的眼眶里,希望起到以玉拭目的作用。眼睛嵌玉的习俗直到两千多年后还流传着。在辽宁省喀左县一个叫牛河梁的山冈上,人们发现了一座女神庙,而在出土的女神的双眼里也嵌着玉石。看来,到那个时候,玉已经不单纯是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已经和神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很多精美的玉器都出土自祭司和氏族首领的墓葬。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杭县附近良渚的一座土丘上,发现了一座令人震惊的大墓。墓主的尸骨已经朽烂,但从墓里却清点出了700多件玉器。什么人能拥有如此之多的玉器?这些玉器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在良渚玉器中,有一种玉器叫琮,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从造型上看,玉琮外方内圆,似乎隐喻着天圆地方的天人关系。由此推断,玉琮可能是原始宗教的神器,是祭祀用的礼仪用品,具有无上的权威,是神的象征。还有一种玉器叫钺,它的前身是斧。大墓里的玉钺上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显然不是用来耕作和打仗的,它们代表的应该是世俗的权力。在良渚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玉璧,这也是祭祀礼仪中绝对不能缺少的礼器,它成摞地堆积在墓主的身边。考古学家认为,它们是财富的象征。经过努力,考古学家再现了这位神秘墓主下葬时佩戴玉器的情景:他的头部摆着举行各种礼仪所要用的装饰性玉器,胸部安放着琮和璧,下肢佩戴着管珠,一只镶着130颗玉珠的漆杯放置在下肢部位,他左手托着象征权力的沉重的玉钺,而放在他头部左侧的是一只罕见的琮王。拥有这么多精美的玉器,墓主人究竟是谁呢?他只能是良渚古国的君王。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挖掘出土了一件彩陶盆,上面画有跳舞的人,穿的衣服无袖、无领,衣长过膝,身后隐约可见一条尾巴一样的装饰。实际上,这种长衣就是在衣料上开一个跟人头差不多大小的口,穿衣时只需把头从口中套进去。这可以理解为人类最早的服装式样。后来,古人又给衣服装上了衣袖和衣领,衣袖可以保护手臂,衣领可以保护头颈。在生活中,人们体会到领子和袖子的重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起领导作用的人物也就被称之为“领袖”。筑屋记8000多年前,一个原始部落在黄土高坡上建起了最初的房子。山洞曾经是人类祖先遮风避雨的家。那么,在离开山洞以后,他们的命运又怎样呢?1977年,在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中心小学操场的地面下,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史前人类建造的房子遗迹。房子的面积不大,只有6~7平方米。奇怪的是,在房子地面四周有一些洞,这些洞里当年都插有木头,且都向着地穴上方的中心倾斜,显然是一个尖顶房。考古学家推测,这就是8000年前的古人所建造的最初的房子。科学家把建造这些房屋的人称为“大地湾人”。受刚刚离开的山洞的启发,大地湾人最初修建的是一种学名叫“地穴式建筑”的房子,它的好处是摆脱了地形的束缚,可以随处建造,这样部族里的人就容易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但是,它也有一个坏处,就是敞开的口很容易进雨。大地湾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穴口上面增加了一个顶盖。顶盖用木棍和草扎制而成,为了防水还抹上了泥。这种顶盖最终演变成了日后各式各样的房顶。大地湾人学会了修建房顶,但这种房顶虽然能给他们挡风遮雨,但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在陕西半坡遗址上,人们发掘出一个6000年前就已经倒塌的房屋遗址。房屋倒塌的原因是房顶太厚,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掌握不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他们只能一层一层地往房顶上糊泥和稻草,最后可能达到几十厘米厚。几乎就在大地湾人离开山洞、建造房屋的同时,在我国南方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也有一个部落离开了洞穴,也有人认为他们离开的不是洞穴,而是密林,因为他们像鸟一样住在树上,在传说中被叫做“有巢氏”,即像鸟一样住在巢里的人。不管他们原来住在哪里,一但离开山林,就面临着河湖纵横、潮湿多雨、虫蛇出没的危险。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挖掘出一大片木构件,密密麻麻,纵横交错,遍及整个发掘区,这无疑是当时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的遗迹。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房子呢?河姆渡人建房的灵感来自于树上的鸟巢。他们先在地上打桩,铺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然后立柱、架梁、盖房顶。这种底层高于地面、既防潮又防虫蛇的建筑叫“杆栏式建筑”,也就是俗称的“吊脚楼”,目前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仍比较流行。河姆渡人的建筑令人惊讶的地方是,7000年前,他们居然在只有简单的石斧、石锛、石凿的情况下创造了榫卯技术。河姆渡人的建筑完全是木结构的,高3~4米,长20多米,其中用到了许多粗大的原木。建筑如此规模的木屋,在没有锯子和金属斧头的古代,不知要耗费河姆渡人多少工时和劳力。令人费解的是,没有锯子,河姆渡人是怎么把那些大树从纵向剖开做成长长的板子?考古学家发现,河姆渡人创造了一种史前工具——石楔。他们把石斧头嵌进粗大的树干里,把它胀裂,制成了一块块板子。河姆渡人一直稳定地生活在他们的杆栏式房屋里,而大地湾的建筑则在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定居生活,大地湾的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也越盖越多。房子多了就需要进行规划,于是一个史前村落出现了。村落被分成几个部分,有居住区,制陶的作坊,以及公共墓地,而整个村落的中心是部落的议事堂或称大会堂,这是一座总面积达到420平方米,高度在6米左右(相当于今天的两层楼房)的大型史前建筑。这座建筑的编号是“F901”。纵观F901的全貌就会发现,这座建筑以大门和火塘及其延长线为中轴,形成了中国后世土木建筑所遵循的对称布局,这种对称布局是大地湾人在建筑学上的一大发明创造。F901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地面。地面共有三层:最下面一层是红烧土,中间一层是砂石,里面掺和了大量的黏土陶粒,最上面一层竟然是混凝土,经检测,其抗压强度相当于现在的100号水泥! 5000年前的大地湾人是如何做出这种地面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F901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单体建筑,被称为“史前的宫殿”。
关注微信公众号 ufojia 回复外星人 三个字,可以看50外星人种图片
我不认为我们从猴子进化来的
人类不是达尔文所说的“是猩猩或猴子进化而来”的,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人类祖先的长相,但是无锡史前超级微雕石微刻的“人类祖先古猿人头像”可以作证,人类是独立的物种。
进化论已遭到严重的挑战...
&&&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祖先外星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